《社会科学》2021年第4期卷首语|碎片化知识难以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
力 匕
碎片化知识难以构建
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
《社会科学》
2021年第4期
卷首语
阝 勹
学科体系是由历时性知识、共时性知识、知识纽带(即概念与范畴)以及知识灵魂(即思想理论)等构筑起来的一套知识体系。碎片化的知识是很难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。然而,中国学术界的大多数论文恰恰主要就是在用碎片化的知识进行重组。其结果是,论文产出了不少,但对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并没有任何推进作用。
客观地说,从知识构成来看,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拥有足够的历时性知识,但缺乏共时性的知识。中国历史悠久,尽管社会科学作为学科而言产生于西方,但社会科学的知识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早已浩如烟海。这些属于历时性知识,它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是不可或缺的。但是,中国学术界缺乏共时性知识,也就是当今世界所拥有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。中国学术界既没有跟上世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发展的步伐,而且在引进的过程中也是有限地引进某些知识成果,对这些知识成果的系统性、完整性的历史脉络并不十分清楚。于是,国内学术界要么是在实践上落后于世界学术界,要么就是在不清楚其知识发展脉络的情况下囫囵吞枣。
碎片化知识重组论文的现象最严重的表现是,论文仅仅是基于中国知网检索而获得的文献,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发现问题。有前辈学者指出,中国学术界的学术研究有相当多的是不读书只查资料。老一辈的学者即便是查资料也是到图书馆、档案馆等查资料,但现在的学者基本上是仅借助于网络数据库。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现象,中国的学术期刊上有相当多的论文是没有理论著作注释的,只有期刊论文的注释,甚至还有报纸和网络文章的注释。这样就会把理论著作、经典文献中具有体系性、系统性的学术观点全都“主动遗漏”了。用这种方式重组的论文貌似会有些新意,但却绝对无法形成知识体系。
知识体系尤其是本国的历时性知识体系的散落,不仅会对学术体制产生负面作用、对学科发展产生阻碍作用,甚至对社会发展、国家命运也会有较大的影响。学科的构建和发展依托于完整的知识体系,而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命运,最重要的基础固然是以经济、科技等为核心的硬实力要素,但以文化、思想乃至知识体系、学科体系为内容的软实力要素,同样是一个大国成长所必不可少的基础性要素。因此,用碎片化知识重组论文可能只是一个学风问题,但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却是关涉中国国祚的问题。
廴 匚
厶
往期推荐